富从辛勤得,贵自简约来--谈孝老爱亲与脱贫致富 2018年9月28日,潘守宇先生应邀在嘉祥万张街道“儒家文化讲堂” 做了《富从辛勤得,贵自简约来--谈孝老爱亲与脱贫致富》讲座。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反响。群众很多要求潘教授留下电话,扫描微信。 潘守宇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 ;以经典诠释智慧 ;? 以智慧诠释人生 ;以人生诠释人性; 以人性安顿人心 ;让人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;为现实困境答疑解惑;为心灵安顿寻找支持 ;为人性和谐苦觅方法!弘道明德、正己化人。潘守宇先生把讲课费(1500元/课时*3课时=4500元)委托政府脱贫办公室的于梦琦转赠给了贫困户,让人感动!
富从辛勤得,贵自简约来--谈孝老爱亲与脱贫致富
潘守宇
尊敬的父老乡亲上午好:
我们每个人都有漏财的习惯:例如:我们看到路边的一分硬币捡吗?家里有随便放的硬币吗?这都是不好的习惯,财神会生气:您看不起小钱,也不会给您大钱.另外您供奉的财神是文财神比干?赵公明?范蠡?还是武财神关公?其实就像我给企业家讲课说的:都不如与时俱进:供奉当代的财神毛主席。不信您看看人民币最大的票面上印的谁的头像?那才是财神敬爱的毛主席!让我们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,纪念一下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。是他提出了:独立自主,自力更生,才建设了今天富强的新中国!让我们感恩毛主席!
我先与大家讲两个故事:它们都是关于牧羊孩子的故事。一个是:一位记者随国家扶贫人员到西北贫困地区,曾问一个牧羊的孩子:"你放羊做什么?"。"挣钱。""挣钱做什么?""娶媳妇。"" 娶媳妇做什么?""生娃。"" 生娃做什么?"孩子回答:"放羊!"
另一个故事是:一个贫穷的牧羊人,领着两个孩子放羊,弟弟望着天上飞过的大雁说:"我们要是像大雁会飞就好了,就可以飞到天堂看妈妈啦。"父亲说:"只要想飞,就能飞上天!"弟弟学大雁飞,没有飞起来,哥哥也试了试,没有飞起来。父亲也试着飞了几次,结果同样也没有飞起来。父亲说:"我老了,你们还小,将来经过努力,你们一定能飞起来!"
后来,经过努力他们果然飞上了蓝天,他们就是--飞机的发明者美国的莱特兄弟!
志向和自信就是这样一支火把,它能最大限度地燃烧一个人的潜能,指引您飞向梦想的天堂。
让我们在此感谢组织这次活动,帮助我们励志脱贫的政府领导!
我想分三部分讲今天的课:第一讲:富从辛勤得。第二讲贵自简约来。第三讲谈孝老爱亲与脱贫致富。
首先讲富从辛勤得
古人对富贵的看法:孔子说过:‘富若可求,虽执鞭之士我亦为之。’的话;孟府也有‘洪范五福先言富,大学十章半理财’的门联。(五福:《书经.箕子洪范》1,长寿;2,富贵;3,康宁;4,好的品德;5,善终不横夭。)我坚信推动历史发展的不仅有普罗米修斯,也有威尼斯商人。
战国有这样一个故事:古军校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劝说秦王连横失败,去秦而归回到家里。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搭理他,嫂子不给他做饭,父母不跟他讲话。而后来苦读诗书,揣摩人主之心,困极则用锥刺股,头悬梁。终得学有所成,劝说赵王合纵成功,位极人臣。衣锦还乡时,他的父母听说了,清扫房子修整道路设置音乐张罗酒宴,到离城三十里的郊外去迎接他。妻子斜着眼睛不敢正视他,侧着耳朵听他讲话。嫂子像蛇一样匍匐在地,拜了四次之后跪着道歉。苏秦说:“嫂子缘何前倨后恭也?”嫂子倒也实在,答:“是因为您现在的地位高而又钱财多啊。?”苏秦于是感慨说:“穷则父母不子,富则则亲戚畏惧.人生世上,势位富贵,盖可忽哉?” 看见经经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做人要有财富自由才能幸福。
想要拥有财富首先要辛勤。
《朱子治家格言》上说: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。既昏便息,关锁门户,必亲自检点。
毛主席和蒋介石都很佩服一位几近圣人的曾文公---曾国藩。曾国藩家书上说:他一生得益于他爷爷星冈公:早起也,有恒也,重(稳重)也,三者皆尔最要之物。早起三光(头,脸,地);晚起三慌(心,手,脚)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。
打铁不离砧子,布道不离身子。刚才主持人介绍我在嘉祥住着别墅,上海还有1000多万的别墅,今天来还开着保时捷车。但不经历风雨,怎么能见彩虹。没有人能随随便便的成功。实践证明:流泪播种的,必欢呼着收获。成功者的高级皮鞋包裹的乃是一双被坎坷之旅磨砺得伤痕累累的脚!我一年365天,天天都是5点前起床工作。
我不谈自己了,我分享一下教育孩子的故事,还是我两个孩子在复旦大学读书放寒假的时候,我告诉他们明天早起,数九寒天,滴水成冰,凌晨1点多,我带他们到了嘉祥县西关水产批发市场,一派忙碌的景象:灯火辉煌,长途运输活鱼的车正在卸鱼,与贩子站在冰冷的水里忙碌着,吆喝着,屠宰鸡鸭的也忙碌着,批发肉食品的商贩也开始忙着......我告诉孩子:锱铢之利,皆由奇谋异胜辛勤之中来。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;咬得菜根,百事可做;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。”直到现在,我还把苦和累当成一件乐事和好事。苦可以培养人的勇敢精神;累能够磨练人的坚强意志。只有付出,才会硕果累累,要想成功就会汗迹斑斑;留得五湖明月在,不愁无处下金钩。市场经济了,你不能吃苦也的吃苦,你不想受苦也得受苦,要想不受苦,就得能吃苦,不能多受苦,肯定多吃苦,等一天因为不能吃苦而受了苦,第一不能怨政府,第二不能怨父母!人生来就是受苦的,要不鲁迅先生说:我赞同佛教的观点:人生就是堕入苦海了,要不天下的婴儿生下来都大声啼哭,因为苦才哭!所以说能吃苦的人吃半辈子苦,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。中国汉字字音通理,字形藏意,“受了”就是受完就了账的意思;“享受”就是享完就要受的意思。
再说李嘉诚自1988年开始,一直是世界华人首富。20多年来,他已经成为华人圈里最耀眼的商业领袖。不过李嘉诚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裕,可以算是清贫。父亲在他14岁那年就去世了,全家只能靠舅父的接济生活。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,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。
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,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尊。20世纪50年代,庄静庵介入钟表行业,成立了中南钟表有限公司,渐渐成为香港最大的钟表制售商。母亲想让李嘉诚去舅父的钟表公司上班,但李嘉诚不同意,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工作。
皇天不负有心人,跑了整整三天,李嘉诚终于在西营盘的“春茗”茶楼找到一份当跑堂的工作。但是,在这里工作,老板要李嘉诚找一位有相当资产和信誉的人做担保。李嘉诚兴冲冲地跑回家,跟母亲说起此事。当然,最好的担保人就是做中南钟表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舅父。可是正巧这段时间舅父不在家,李嘉诚又等不及他回来,母亲只好随李嘉诚先去茶楼看看。李嘉诚的母亲向茶楼老板诉说了家庭的不幸。老板动了恻隐之心,同意了母亲为儿子做担保。就这样,李嘉诚顺利地进入了“春茗”茶楼。
广东人习惯喝早茶,天刚蒙蒙亮,茶楼就有客人上门。作为一名小伙计,李嘉诚必须每天早上5点就赶到茶楼,为客人准备茶水、茶点。为此,舅父特意送给李嘉诚一只小闹钟,好让他掌握早起的时间。为了早起,李嘉诚把闹钟拨快了10分钟,每天总是最早一个赶到茶楼。
也就是从那时开始,李嘉诚一直保留着这个习惯,将手表、闹钟都调快10分钟,这已成了他一生的习惯。他做任何事,都走在时间的前面。也正是因为如此勤奋,才有了今日这样丰硕的成果。
把表拨快,是让“错误的时间”告诉你一个正确的信息:快点,要来不及了。从而敦促自己勤奋、努力!
再说从一粒米白手起家的台湾首富王永庆,几乎无人不晓。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。而在创业初期,他做的还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。
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,只好去做买卖。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。那时,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,竞争非常激烈。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,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。他的米店开办最晚,规模最小,更谈不上知名度了,没有任何优势。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,生意冷冷清清,门可罗雀。
刚开始,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,一天下来,人不仅累得够呛,效果也不太好。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?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?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。那时候的台湾,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,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,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。人们在做饭之前,都要淘好几次米,很不方便。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,习以为常。
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。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,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、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,然后再卖。一时间,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,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,省去了淘米的麻烦。这样,一传十,十传百,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。
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。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。那时候,顾客都是上门买米,自己运送回家。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,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,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。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,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。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,于是主动送米上门。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。当时还没有“送货上门”一说,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。
王永庆送米,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,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。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,他就将旧米倒出来,把米缸擦干净,再把新米倒进去,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,这样,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。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,赢得了很多的顾客。
如果给新顾客送米,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,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,几个大人、几个小孩,每人饭量如何,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,记在本子上。到时候,不等顾客上门,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。
王永庆精细、务实的服务,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,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。有了知名度后,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。这样,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,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,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,临街做铺面,里间做碾米厂。
就这样,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。
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,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、惊天动地。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。
第二讲贵自简约来
《朱子治家格言》上还说: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.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宜未雨而绸缪,毋临渴而掘井。自奉必须俭约,宴客切勿留连。
惜衣惜食不为惜财,只为惜福,惜福再造福才能更有福!常将有时想无时,莫将无时想有时!
王永庆喝豆浆的故事广为流传:一般人喝豆浆:老板,一碗豆浆,打个蛋。王永庆:老板,一碗豆浆,然后先喝一口,再说“老板,打个蛋”——他赚了一口!他曾经告诉工人说:“你们所戴 的工作手套,如果一个掌心磨穿了,不妨翻过来,换戴在另一只手上再用,这便是节约能源。”王家所用的肥皂在剩一小片时,不会将之抛弃掉,而是把这块小肥皂黏附在大块的新肥皂上再使用,王永庆每天做毛巾操所用的毛巾,一用就是37年!
(-------以上张片均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王铁军先生提供)